1、箕踞为大不敬:古人坐时两膝需并拢(跽坐),若两膝分开如簸箕状(箕踞),被视为傲慢无礼,尤其对长辈或宾客。
2、趋礼示恭敬:晚辈见长辈需“趋”(小步快走),《论语》载孔子见国君“趋进,翼如也”,以快步表敬畏。
3、室内脱鞋礼:进入宗庙、君室或长辈房间需脱鞋,因古代鞋履沾泥,脱鞋显洁净,《礼记》“户外有二屦(鞋),言闻则入”即此。
4、忌踩他人影:古人认为“影者,形之表也”,影子是身体的延伸,踩影等同冒犯对方,属失礼行为。
5、称字不称名:男子20岁行冠礼后取“字”,他人需称字(如诸葛亮字孔明,称“孔明”),直呼其名是大不敬,晚辈对长辈尤其如此。
6、贽礼分等级:见面需持“贽礼”(见面礼):士见大夫持雉(野鸡),大夫见诸侯持雁(取“知时飞翔”之意),庶人见士持鹜(鸭子),不可乱递。
7、揖礼有区别:依对象不同,揖礼分三种:天揖(推手高举,对天子)、时揖(平推手,对诸侯)、土揖(推手小下,对士),动作细节严格。
8、路遇避道礼:晚辈见长辈需侧身立路旁,待长辈走过再行,《礼记》“见父之执,不谓之进不敢进,不谓之退不敢退”,不可抢道。
9、祖道送行礼:送远行之人需在郊外祭路神(祖神),设宴送行,荆轲赴秦“至易水上,既祖,取道”,即此礼仪。
10、昏礼在傍晚:古代婚礼称“昏礼”,因在傍晚举行,取“阳往阴来”之意(昏时阳气退、阴气进,象征男女结合),非现代“白天婚礼”。
11、却扇代盖头:新娘以扇遮脸,新郎需作诗(如“不须面上浑妆却,留着双眉待画人”),新娘见诗才移扇露容,类似现代掀盖头。
12、纳征用偶数:婚礼“六礼”中的“纳征”(送聘礼),礼物需用偶数(如束帛用双数),取“阴阳和合”之意(偶为阴,与女子匹配)。
13、冠巾别身份:男子“冠”是成年标志(士以上佩戴),“巾”是平民或未冠者用,故“冠盖”代指官员,“巾褐”代指百姓,不可混淆。
14、免冠谢罪:士大夫见君需戴冠,“免冠”(脱帽)是谢罪重礼,《史记》中大臣犯错常“免冠徒跣”(脱帽、光脚),表极度自责。
15、女子肃拜:女子拜礼为“肃拜”(双手放胸前,屈膝低头),不同于男子“稽首”(头触地),因古代女子不跪,体现“男女有别”。
16、坐如钟规矩:古人坐时需“正襟危坐”,不可随意晃动,“坐如钟”是基本仪态,晃动被视为轻佻,尤其正式场合。
17、添饭用公筷:给长辈添饭不可用自己的筷子,需用公筷,且饭不可过满,“饭不满器,谓其虚也”(满则不敬),体现对长辈的尊重。
18、座次以东尊:宴席座次以东向为尊(如鸿门宴中项羽东向坐,刘邦北向坐),因古代房屋多坐北朝南,东向为上位,非现代“南北尊卑”。
19、一献之礼:宴饮时主人先“献”(敬酒),客人“酢”(回敬),主人再“酬”(再敬),称“一献之礼”,往复三次为“三献之礼”,是宴饮核心流程。
20、长辈先动筷:宴席需长辈先举筷,晚辈方可开始吃,《礼记》“食至起,上客起,让食不唾”,体现“长幼有序”。
21、路分三等:道路分“王道(中央,天子行)、霸道(右侧,诸侯行)、士道(左侧,大夫、士行)”,平民不可走中央或右侧,否则为僭越。
22、笄礼标志成年:女子15岁行“笄礼”(插簪束发),标志成年可许嫁,未行笄礼则为“未成人”,不可谈婚论嫁。
23、叔嫂不通问:古代“内外有别”,即使亲属,叔嫂也不可随意说话、问候,《礼记》“嫂叔不通问”,避免嫌疑。
24、坐席层数定尊:天子坐五席(莞席、藻席等),诸侯三席,大夫两席,士一席,席数越多身份越尊,且席需铺正(不歪斜)。
25、朝仪需整衣:大臣上朝前必整理衣冠,不可携带兵器,入朝堂后按品级站立,奏事时需跪拜,《周礼》“朝仪不肃者,罚之”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